國家郵政局預計,今年“雙11”期間快件業務量將超過7.6億件。“雙11”能否突圍爆倉困局?正在加快轉型升級的中國快遞業,迎來了前所未有的“大考”。
快遞業為何屢遭“吐槽”?
被稱為經濟“黑馬”的中國快遞行業,一直遭遇著“吐槽”。在快速發展的同時,能力不足、水平較低、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也日益凸顯。
業內人士指出,我國多數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不高,比如在物流發達國家已經普遍應用的自動化、智能化的倉儲、運輸、搬運等技術裝備,在我國物流企業的普及率較低。一部分中小型物流企業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內部信息平臺,也缺乏全行業統一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。
此外,快遞行業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、流動性大。每逢“雙11”及節假日促銷季前,各大快遞公司就要“招兵買馬”。而臨時招攬的人員大多只培訓一天,有些甚至沒有培訓就上崗,因此,“丟包”“偷包”“拆件”“摔件”等事件屢屢發生。
運力不足也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。“中國航空企業現役的全貨機總數量不足100架,而美國僅聯邦快遞一家快遞企業的自有貨機就超過600架。”中國快遞協會副秘書長楊駿說。
“軟硬兼施”加速升級迎“大考”
今年以來,各大快遞公司紛紛借助大數據和信息化改造,軟硬兼施打造“中國物流”升級版。
“前幾年每逢‘雙11’就暴露出許多問題,主要是不知道快遞量有多少,怎么準備?,F在菜鳥網絡的數據預測準確率接近了90%,給了快遞企業很大支撐?!敝型爝f營運副總裁倪根炎說。
據了解,菜鳥網絡今年推出了升級版的大數據平臺“菜鳥天地”,從時段預測躍升為每日網點包裹派送量實時提前預報,覆蓋范圍涵蓋中國50%以上的快遞包裹,預報準確率達到90%以上。同時,共享的中國氣象局的天氣信息、多家快遞公司的數據將進一步提升全行業物流效率,降低成本。
與此同時,各大快遞公司也開始通過硬件的信息化改造提升效率。消費者可能會記得,以前收到包裹,快遞單會被記號筆畫得五顏六色,而如今的快遞單正逐漸被帶有條形碼打印的“電子面單”所取代。改用電子面單后,大數據會自動計算出分單路徑,將包裹分到距離消費者最近的網點。目前電子面單全行業覆蓋率已超過六成,“雙11”期間有望超過八成。
提高運力24小時開足“馬力”
截至11日16時54分,菜鳥快遞網絡累計物流訂單量約3.495億單。包裹量不斷刷新紀錄,巨量包裹件能否按時按序順利送達?記者11日采訪發現,各快遞公司正全情投入,24小時開足“馬力”。
中通在原有1.5萬輛多種類攬收車的基礎上,又增加了2600輛車及近1.5萬名臨時攬收人員。韻達則開通了100多條臨時路線,保障較大的樞紐、節點城市運轉順暢。
在運力方面,航空運輸成為今年運力提升的熱點。
據了解,“雙11”前夕,順豐新增2架全貨機,自有的全貨機增至22架。加上包機,順豐機隊總體規模達到42架。今年,圓通成為繼EMS、順豐之后第三家擁有專機的國內快遞公司。購置專機已漸成快遞行業的趨勢。
與此同時,老牌航空快遞企業——中國郵政航空有限公司也在不斷強化航空運輸的路線協調。申通、中通、韻達等快遞企業則將加大貨機的包艙規模。
按以往經驗,“雙11”首日,快遞業務量尚未達到峰值,發貨峰值或將出現在后3天。
(快遞網每天定時更新快遞資訊,打造時事新聞、傳遞資訊信息。更多服務請關注微信號:kuaidicom?。?/p>